6月13日,由江苏省红十字会、省文明办和省教育厅等联合组织开展的高校红十字会“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在南京启动,主办方从省内84所高校申报的114个项目中选出53个省级支持项目,南京财经大学“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项目名列其中。
秉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携手助力民族文化传承”的志愿服务精神,由南财大外院大三侗族学生石贤为首的“古梦清泉”团队已连续两年对贵州省从江县留守儿童开展精准扶贫活动,通过因地制宜创办“古梦清泉——少年侗歌班”等方式,引导侗族留守儿童学习传承民族文化,有效提升了当地百姓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热情和文化自信。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少年侗歌班的孩子们,你们好,我是南京财经大学的邵帅,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聪明的小白兔》……”为让从江县的孩子们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在校期间,南财大志愿者们每天都会通过“古梦清泉”微信公众号将有趣的寓言、歌曲和英语故事等传递给贵州的孩子。不仅如此,该校党委宣传部还联合校电视台、广播台和新媒体中心,依托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向全校师生及社会爱心人士发起“把世界读给你听”关爱贵州侗族留守儿童语音故事征集活动,用语音的方式构建跨越千里的温暖对话,让侗族寨子里的孩子在荡漾的声波中快乐成长。“教育扶贫的价值在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南财大“古梦清泉”一位志愿者介绍说,在通过新媒体等手段给当地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内容的同时,志愿服务队在学校有关院系、部门的支持下,还通过捐款捐书等方式给当地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近年来,该校师生先后向当地捐赠了20台电脑和数百本图书,用于西山小学的微机室建设和西山镇陡寨村的农村书屋建设等。
此外,南京财经大学与贵州省从江县根据双方实际情况,明确开展多项教育扶贫政策,对从江县进行精准扶贫,包括高校教师定期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每年从毕业班中选拔学生到从江县指定的中小学开展中短期支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金融、农村电商和物流技能培训等。
智力扶贫:高校反哺社会发展
作为“古梦清泉”志愿服务团队的发起人,2014年暑期,石贤等人对黔东南侗族文化保存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他们发现,目前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会唱侗歌的基本都是老人,而且很多都已步入耄耋之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已失去了最佳传承时机,村中大量的留守儿童却可以作为“隔代传承”的对象,成为新一代的侗族文化传承人。结合对这一问题的调研和思考,石贤撰写了论文《关于侗族大歌“隔代传承”的可行性研究》,并发表在《黔东南社会科学研究》上。
不仅敢想,而且敢做。在学校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发动下,2015年暑假,“古梦清泉”志愿服务队在西山镇开设了面向当地学生的侗族大歌学习班,主要课程包括《蝉之歌》(男女合唱)、侗族儿歌(男女各一首)以及西山镇独有的侗族河边歌等,先后有36名西山镇的侗族小学生参加学习,且多为留守儿童。此举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民族文化保存与传承的问题,也为这些孩子今后走出大山、参加演出打下了基础。“作为高校学生,就是应该利用知识优势,反哺地方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石贤表示。
文化扶贫:精准提高扶贫成效
文化扶贫是南京财经大学带给从江县西山镇的全新支教理念。从2014年的田野调查,到2015年暑期招募志愿者、开展侗族大歌传承教育活动,再到2016年校地共建,由石贤发起的“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经历了数次的“美丽蜕变”。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石贤自发开展的文化公益实践活动,先是成为了学院支持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后又被升级为校级文化扶贫项目。
目前,南京财经大学已与从江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整合教育、宣传等多层面资源,搭建起传统文化的立体传播平台,以更好地将从江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邱伟芬说:“我们将一个学生自发开展的文化公益实践活动,变为学院资助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再转化为校级层面的文化扶贫项目,在山里的孩子和现代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此外,我们还通过高校掌握的智力资源,帮助当地建立农村电商项目、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项目和农村妇女就业能力项目等,从根本上帮助贵州省从江县的百姓脱贫致富。”
(2016-6-24 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