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纸媒 > 正文
【新华日报】大学生社会实践触摸社会痛感 感受别样生活—— 象牙塔外,有他们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暑假期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令人关注。今天,我们聚焦几个富有社会价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或者扎根甘肃沙漠地区防沙固沙,或者与民工一起劳动体验酸甜苦辣,或者到工厂企业耐心仔细地排查安全隐患。这些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真正走出了象牙塔,体验世界的精彩,触摸社会的痛感,更可贵的是,呈现出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走向甘肃沙漠,种植梭梭树建西部绿荫

刚刚过去的一周,聂邵湘觉得这辈子也忘不了。因为这是他在苏州大学的最后一个暑假,也因为这是他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出征甘肃民勤沙漠,参与公益治沙社会实践。

1996年出生的聂邵湘,在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学习,自大一暑假开始便参加“绿丝带”公益团的社会实践活动。“绿丝带”是材化学部组建的公益组织,目的是帮助甘肃省民勤县治理沙漠化。团委书记黄郁健回忆,“绿丝带”的缘起是在四年前,一个毕业生毕业旅行,没有游山玩水,而是一头扎进甘肃省民勤县夹河乡荒漠中,通过种植梭梭树,帮助当地人治理土地沙漠化,他的行动启发了材化学部团委,组建了“绿丝带”公益组织,每逢暑假,“绿丝带”都会组织学生去民勤进行社会实践。

聂邵湘自大一暑假开始参加“绿丝带”活动,起初只是对公益感到好奇,想趁这个机会出去走走,可到了民勤后,还是被活生生的现实吓着了。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三面被沙漠包围,环境异常艰苦。初到营地,迎接聂邵湘的只有几间破旧的简易板房,放眼望去除了黄沙就是枯木。聂邵湘社会实践的第一课不是植树造林而是搭建帐篷、劈柴生火,土灶煮面,是基地里的第一顿简餐。

还没来得及适应当地生活,实践活动就开始了——压草方格沙障。原来,民勤当地为了固沙,广泛种植一种叫“梭梭树”的植物,但由于当地鼠灾泛滥,许多梭梭树因根被老鼠啃坏而枯亡。因此,为了让种植的梭梭树能茁壮成长,这些梭梭树都要种在草方格沙障里。聂邵湘回忆,先要用铁锹在沙土上划出一个个一米见方的格子,挖出沙渠后填上麦草,再将沙填回至沙渠,并用铁锹拍实以固定麦草,这就是压草方格子。

对于常年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90后来说,这些劳动格外辛苦,手上很快就磨出了泡。几天下来,泡破了皮,又磨出新泡,最终成了茧,而换来的是眼前压成的一排排麦草,填出的一个个方格,来年春季,这些格子将成为种植梭梭书最好的基础。

聂邵湘说,许多参加“绿丝带”的同学都有一种愿望,那就是除了公益实践外,拓展提升自身的素质,在一种接近“与世隔绝”的状态下,队友们在一起建立深厚情谊,从而得到一种人生感悟。

一天,团队成员结束一天的劳作以后,决定在沙漠露营。晚上八点左右开始刮大风,帐篷也开始松动,沙子通过缝隙刮进帐篷,只要躺下就会有沙子打在脸上。当时大家还没有吃晚饭,聂邵湘和几个同学在学部团委副书记李睿带领下,一起给大家分发了食物。为了消除恐惧,同学们聚在帐篷里一起唱歌聊天,直到后半夜风沙停止,大家才忘记了此前的恐惧,只记得大风后的夜空里灿烂的星河。

2015年暑假,聂邵湘第二次到民勤。当初只是团队一员的他已经成为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的负责人,跟老师一起带着学弟学妹一行共30余人再到民勤,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聂邵湘至今记忆犹新。

一天,在植物林干完活回基地的途中,下起了大雨,后来越下越大发展成冰雹,当时同学们身上扛着铁锹,还有帐篷、睡袋这些东西,淌着没过脚踝的积水,无处躲藏,只能将防潮垫之类的生活设施顶在脑袋上,偶尔几粒指甲盖大小的冰渣子打在腿上,疼得人倒抽凉气。回到基地后所有队员都成了落汤鸡,那场景真是要多狼狈有多狼狈,不过风雨大,却也有利于格子中的梭梭成长成树林形成屏障,防止沙漠移动,因此同学们都觉得这场雨淋得值,没有一个人抱怨叫苦,聂邵湘觉得,这段回忆,真的一辈子也忘不掉了。

这个暑假,聂邵湘最后一次带领师生志愿者一行40人来到民勤,在沙漠中展开为期17天的环保公益行动。他说,去年筹建种植的“苏大林”梭梭树,已经长高不少,上面是一条条写满祝福的绿丝带,风一吹,绿丝带迎风飘起,梭梭树就像披上一条翠绿的纱巾,那景象真让人难忘。

最后一天沙漠露营,刚好是队员王晨升20周岁的生日,搭好帐篷后聂邵湘便发动所有成员四处捡来干柴,生起篝火,同学们带的食物并不多,一个水煮蛋,一根香肠加几片面包,大家围坐一圈给晨升唱生日歌,一起讲故事,说出经历的点滴趣闻。那一夜,所有人都收获了最深厚的友谊。

2014级学生张云桐,大一时就参与过“绿丝带”公益团的活动,今年也作为团队的带队人员赴民勤参加实践活动。张云桐说,作为生活在城市的独生子女,没有体验过集体生活,没有自己劈柴生火做饭过,也没有看过沙漠的繁星,而社会实践让她收获了另一种生命体验。2015级学生鲁坤炎,今年7月份第一次参加“绿丝带”暑期社会实践,像当初的聂邵湘一样,在沙漠中种梭梭树,压麦草格子、填鼠洞,一直干到月亮当头才收工,她说那种感觉虽然累,却有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欢愉。更让她感动的是,一群90后的同学们能一起在艰苦的环境里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最后完成大家共同的目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她来说,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友谊,还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这是无法在校园里上到的一堂课!她由衷地说,“我热爱这堂课,更珍惜这堂课带给我的宝贵经历。” ;本报记者

走向工矿企业:不放过每一个安全隐患

暑假期间,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刘玉蓉没有回家,她和12位同学一起,组建了一个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南京、淮安、盐城等地的近百家企业,进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对同学们来说,企业里的生产活动那么新鲜,大大开阔了眼界,不过,他们也发现,一些企业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安全意识薄弱,法规落实不到位,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追逐经济利益,牺牲最起码的安全保障。

“作为学生,走进企业排查安全隐患,虽然心里有点发憷,但我们每次都睁大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刘玉蓉是一个文弱的女生,但做起事情来却显得干脆利落。那次,她和同学走进南京一家电力器材公司,眼前的一幕让他们目瞪口呆:车间行人通道全部堵塞了,行车吊钩没有防脱卡,气瓶没有防倾倒护栏,风扇电线破损,配电箱也没有接地!刘玉蓉和同学们立即掏出笔记本、相机,把每一个环节都仔细记录、拍摄下来,并找到公司负责人,一一指出存在问题,并“严肃”地提出整改意见。

刘玉蓉说,类似的安全问题,在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最可怕的是,对这些企业来说,这些问题已经习以为常了。以消防为例,很多企业都存在侥幸心理,消防设施形同虚设。如浦口区一家羽绒厂,仓库天花板上的自动喷水灭火器喷头早就被挡住了,水不能形成雾状;雨花台区一家家具有限公司,灭火器随意摆放,很多工人甚至还嫌“碍手”。对此,刘玉蓉说,“消防设施应当一用一备,而且要方便取用,千万不能被阻挡或者占用!”

大二学生石小琴也是社会实践服务团的一员,她和几个同学主要去了淮安、盐城的数十家企业调查。在她的印象中,一些大型重点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得比较好,而一些小微企业就普遍存在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体育玩具工厂,我们去时,离厂区还有几里路,就闻到了刺鼻的气味。走进车间,发现工人们都是赤膊上阵,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焦糊味,让人喘不过气、睁不开眼!”如今,石小琴回忆起来,仍然感觉非常担忧,“工人作业时没有防护措施,非常容易苯中毒!”石小琴和同学们还仔细检查了工人们的生活区,发现生活区和生产区混杂在一起,另外,建筑材料大量使用了泡沫夹芯板,“这些都是易燃品,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

石小琴和同学们调查了几十家企业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她介绍说,碳和氮氧化物喷漆时可产生苯、甲苯二甲苯蒸气。噪声振动和紫外线机械制造过程中,使用砂型捣固机、风动工具、各种锻锤、砂轮磨光、铆钉等,均可产生强烈的噪声。电焊、气焊、亚弧焊及等离子焊接产生的紫外线,如防护不当可引起电光性眼炎。重体力劳动和外伤、烫伤在机械化程度较差的企业都容易发生。铸造和锻造的外伤及烫伤率较高,多是由于铁水、钢水、铁屑、铁渣飞溅所致,另外金属切削过程中使用的冷却液对工人皮肤也有一定影响。

社会实践服务团成员姚航和几个同学在一家工厂调研时,发现了一个“恐怖”的电源控制装置。杂乱不堪的线路和破旧的开关控制,没有接地装置,没有保护措施,线路老化,交错纵横,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更别谈安全了。“本来电力设施是重点防护的地方,可是这里的电气开关反而变成了一个潜在的危险源,尤其是那些老化的线路,很难承载车间厂房的供电需求。”姚航感慨道。

调查中,姚航和同学们发现,一些企业为了经济效益,安全方面基本就是“裸奔”。一家化工企业所有的原料、产品露天摆放,企业甚至舍不得花钱盖一个简易厂棚。一家小型纺织厂,车间里各种垃圾、污水、化学药剂混在一起,公司不愿花一笔小钱建管道。一些企业对实践服务团防范心理比较重,有的干脆不让进,需要当地安检部门负责人带队才能进入。对整改有的企业更是“阳奉阴违”,表面上答应得很爽快,一转脸仍然我行我素。

这几年,重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2014年的“8·2”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粉尘爆炸事故、2015年的“8·12”天津港瑞海国际物流公司火灾爆炸事故等。据统计,201615月,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8854起,死亡9977人,其中重大事故数十起。带队老师朱常龙介绍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访企业涵盖了化工、医药、机械、建材、轻工、纺织等多个行业,以专业知识结合实践考察,总结目前企业生产安全隐患的各种问题,包括企业总平面布局、设备本质安全、职业健康、消防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各个方面,“很多企业对安全标准化评审的意义不甚了然,企业的文件、制度制定出来便束之高阁,没有真正理解安全标准化十多个一级要素的深刻内涵,不熟悉《相关方管理制度》《设备检修与维修管理制度》《危化品仓库管理制度》等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制度,未能依据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将安全管理制度、八大危险性作业票制度有效落实,做到安全常态化、长效化。”朱常龙希望,通过同学们的调查,能够在一定层面上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真正落实。

走向民工生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2016年,我经历了一个疲惫而又倍感充实的暑假。”张杰是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大一学生,这个暑假,他组队调查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奔赴南京仙林、江宁、马群等地的工地,通过20天的走访、记录和问卷调查,完成了一组扎实的采访调研,“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真实地走进了我们视线。

实践小组成员的6名同学,和张杰一样都是出生于1997年的独生子女,都来自城市,对这些娇生惯养的“90后”大学生来说,农民工是遥远而陌生的世界。为什么要调研农民工?张杰说,除了这个话题社会关注度高、接地气之外,媒体常说,现在农民工工资比大学生高,我们想实地看一看农民工的真实状态。

712日,顶着烈日和高温,实践队员张杰、范乃浩等来到仙林附近的一处建筑工地。刚来到工人宿舍,一股发馊的味道扑面而来。“进去的第一印象就是乱。”张杰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工棚里是八人间的高低铺,中间摆着一张木桌,上面杂乱地堆放着空啤酒瓶和一些生活用品。这个两层的工棚,每层有两个公共洗手间。下班吃饭时间,好多工人都冲了个凉水澡,光着上身。室内比较闷热,但是工友们的言语中,却透露出浓浓的满足感,他们感叹说,“现在比起以前好多啦!”也许这样的天气,一瓶冰啤酒就是他们最大满足了。

“原来农民工的工资真的不低,普通瓦工大概两三百元一天,有电焊、钢筋技术的民工,能拿到更高。”不断涌入眼里的一幕幕,让实践队员们对农民工群体有了许多新了解。张杰告诉记者,如今的农民工群体,绝大部分都用上了智能手机,用手机看电影、听音乐、聊微信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另外,他们也更注重个人生活消费了,比如他们晚上也常常呼朋唤友,一起在小摊子上吃烧烤、喝啤酒,让自己舒服地放松一把。

这次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连日奔波在各个工地上,队员们共发放问卷260份。最后,一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不少民工对自己目前的状况表示满意,但仍有70%左右的民工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约有40%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并没有倾诉对象。

农民工小何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实践队员们注意到,虽然宿舍里面的整体环境狭小混乱,但是小何个人床上的铺盖却整整齐齐,小何不仅熟练地玩着手机,床头还有一台电脑。当队员问及小何的学历时,老家河南的小何尴尬地笑了起来,“俺高中毕业就不念书,出来打工了!”“为什么不继续念书呢?”“挣钱啊!”旁边的工友们发出一阵笑声,小何也跟着笑了起来。队员继续问:“你平时有哪些娱乐活动呢?”他还是腼腆地笑,“天天在工地,哪有什么娱乐活动啊,就是刷屏呗!”

缺乏情感寄托,是农民工在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小组调查的数据显示,35%的农民工觉得自己和城市人相比差距很大。接近四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没有人倾诉。张杰记得,当时队员在工棚里与一名工友聊天,问他想不想家、家里孩子多大时,这位工友指着窗外一个路过的孩子说,“和他一样大。”这时,这个憨厚的汉子,眼泪止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接着就沉默无语了。

从最开始的陌生,到最后与工友们愉快相处,队员们也在悄悄走进民工们的内心世界。“其实,他们为城市建设做着很大的贡献,但却享受着比较差的待遇,还要容忍一部分市民瞧不起的眼光,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甚至是自卑的。”陶梦娜是实践小组中唯一的女孩,调查中一个细节让她印象深刻,“我们想要和一位农民工合照,为表示亲切,将手搭在他的肩膀上,那位农民工赶紧说‘别碰我,我身上脏’,这句话触动我良久……”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农民工的一线生活状况,这个小组还去工地体验生活,帮工友们搬砖头、扎钢筋、和水泥。那段时间南京最高气温达三十七八度,赤裸裸的工地上,钢筋的温度达到50多度,摸上去都很烫手。“刚开始干活时心里真的有些担心,总觉得把皮肤晒黑了,就没有那么帅了!”小组成员范乃浩笑着告诉记者,一天工作下来,手脚酸痛,手上甚至还磨出了血泡,“以前时常会开玩笑说,不念书,大不了去搬砖,以后应该不敢再说这句话了。农民工真的很辛苦,他们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一份翔实的调查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农民工群体的真实信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但他们在城乡之间更加漂泊无依。实践小组发出呼吁,从最基本的住房、社会福利以及子女上学、户籍、工资待遇等,到娱乐与感情需求,都需要社会和政府不断完善机制,为农民工提供相应保障,让他们在城市中真正找到归宿感。

2016-8-18 ;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