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南京财经大学60周年之际,“粮食安全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该校举行,百姓关心的“我们还能吃什么”成了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专家认为,导致这一疑虑出现的关键原因,是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很多误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说,中国食品安全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不少食品热点问题并不是真正源于食品安全事件,而是由于消费者和科学真相之间的“信息真空”造成的误读。
孙宝国认为,消费者往往关注风险的 “有或者无”,尚缺乏“剂量决定毒性”的科学认识。比如被“妖魔化”的食品添加剂,“很多消费者喜欢看标签,‘不含人工色素,不含人工糖精’,事实上,面包、饼干、饮料等各种食品,禁用添加剂根本做不到。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更何况,迄今为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任何一起是由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这种标签,人为增加了公众的恐慌。”
“中国历史上就有食品添加剂,卤水点豆腐用的卤水就是食品添加剂。如今中国的食品添加剂,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要少,只有2000多种,而美国大概有5000多种。”孙宝国说,问题在于超量使用,以及超范围使用。比方说吃卤水豆腐没事,喝卤水肯定是不行的;柠檬黄可以用在蛋糕上,但不能用在馒头上。我们国家在制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时,已经把安全量又进一步缩小了100倍。打个比方,一种食品添加剂,在同一标准下,使用100毫克以内都是安全的,那么,国家在制定标准时,已经将100毫克缩小至1毫克。
既然食品安全水平不断上升,百姓饮食为何依旧难“安”?根据中国工程院今年的调查,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期和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其中,农兽药滥用是当前食品安全源头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农兽药应用仍然处于无序状态;重金属、真菌毒素等污染物构成粮食食品安全长远隐患。
西红柿为何吃不出童年的味道?可能是因为农户在西红柿生长中后期喷了乙醚。“每种作物使用何种农药、何时使用农药、使用量多少,都有详细规定,但事实上农民在生产环节的操作很难规范。”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定教授举例,以西红柿和猕猴桃为例,一些农户在刚刚开花挂果时喷点膨大剂,增加成果率,让形状更加饱满好看。但如果在果实五成熟后再喷点,间隔很短时间就上市销售,将会对人的肾脏、肝脏都有很大伤害。蔬菜农药残留也是同样道理,如果喷洒农药后不到半个月,甚至在7-8天内即上市,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目前主要靠的还是终端的检验和抽查。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袁建教授说,每年国家花在抽查检测上的钱有20多个亿。由于检测成本的高昂,相关部门的抽查并不会覆盖到所有市县的所有产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仅靠终端发现问题,必须完善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必须增强顶层设计,增加生产加工环节的过程监控,在源头构筑有效监管防线。”
(2016-10-17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