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南财人物 > 正文
沈兑:百岁兰章镌南财 九畹杏坛续春秋

在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一道清癯的身影携带着世纪的风霜,从容踱步。沈兑老师以百岁之躯丈量着校园的春秋。青丝化作银发,但她的学者风骨未曾改变,她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南京财经大学的发展熔铸成一部流动的史诗。

沈兑老师照片

翰墨世家星火传 诗书雅韵永流芳

1925年,尚在襁褓的婴孩沈兑沐浴着新文化的曙光降生。其父沈兼士为章太炎高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首任馆长,曾主持抢救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文献守护者”;大伯父沈士远曾任国民政府考选委员会主任委员,二伯父沈尹默既是新文化运动先驱,亦是现代书法宗师,主政河北省教育厅期间推行“以美育人”的教育革新。家族中,父辈三人以学术报国的风骨,在五四运动至抗战时期的动荡岁月里,为中华文化存续燃起一盏明灯。

沈兼士 图源:百度百科

《三沈研究》书影

在这方“三沈”庭院里,甲骨残片与西洋典籍共列,考据训诂进步思潮响。往来学者纵论文字捭阖与家国命运的场景,塑造了沈兑“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之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在陈垣校长“学术救国”的教诲下,将家族传承的文史底蕴与现代经济学相融合,为日后投身粮食教育事业埋下伏笔。从辅仁大学毕业后,沈兑被分配至粮食部任职。一纸调令将她的人生轨迹向三尺讲台,自此开启半世纪的教育长征。

1935年沈兼士与三女沈節、四女沈兑合影

庠序风雨双璧影,粮教春秋并蒂心

在辅仁大学求学期间,沈兑与同窗卞学镇因共同的学术理想结为连理这对学术伉俪自此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共同经历了从粮食部到上海粮校、贵州粮校的辗转,最终在南京粮校(今南京财经大学)扎根,亲历并推动了这所院校从无到有的蜕变。

建校之初,南京粮校仅设有粮食储检等基础专业,沈兑作为南京粮食学校珠算课教师,将珠算知识化为生动课程,潜心三尺讲台耕耘三十余载,用教育薪火点亮无数学子的职业道路。彼时沈兑丈夫卞学镇被任命为财会专业负责人,作为南京粮校统计系首任系主任以及校首位民建会员,他肩负起计划统计学科发展的重任。财会专业的设置,成为后来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南京经济学院及至南京财经大学财经类学科的源头。

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校门

学生参与建校劳动

随着时代发展,这对学术伉俪见证了学校三次跨越式转型:从培养技术骨干的南京粮校,升格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最终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从青丝到白发,这对夫妇以比肩而立的学术涵养,在三十余载的光阴里培养了无数名专业人才。如今南京财经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18个学院的财经类重点高校,二人对于学校发展的贡献永远不湮灭。

期颐岁月守初心,鹤发师魂映教坛

19日,南京财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李群专程探望百岁高龄的沈兑老师,感谢她与已故丈夫对学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唐习华,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王鑫,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龚莉红,校档案馆副馆长、校民建主委安艳杰陪同慰问。

虽已至期颐之年,沈兑老师依然精神矍铄,一言一行间彰显出知识分子的风骨品格。在沈兑家中,李群副书记以及后辈教师们,倾听她细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丈夫并肩执教、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谈及往事,沈兑言语间自然流淌出"严谨而不失温厚,执着又满怀热忱"的治学精神。

沈兑老师与李群副书记交谈

在回顾这对教育伉俪的卓越贡献后,李群副书记高度赞扬了他们为我校早期发展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并表示以沈兑为代表的离退休老同志是我校建设全国一流的省属财经类大学不可或缺的“银发先锋”力量。

“三沈”世家到南财讲台,沈兑用百年光阴书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她的故事,是“三沈”家风的现代表达,是南财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永恒诗篇。

李群副书记等一行人与沈兑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