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金融学院举办金融学品牌专业建设院长论坛

                                   院长论坛现场                       金融学院供图  

1215日下午,金融学院召开金融学品牌专业建设院长论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彭兴韵以及天津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我校仙林校区德济楼508会议室,就“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实施路径及具体举措进行研讨。金融学院院长卞志村主持会议,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章冬斌、副院长刘敏楼,及各系主任、学工秘书、团总支书记参加会议。

卞志村院长首先代表金融学院对各位专家的光临表示欢迎,他从专业定位、专业特色、教学团队、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介绍了金融学品牌专业的建设情况,提出目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希望各位专家能够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践交流经验、互相学习,适应新时代金融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新突破。

与会专家就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实践教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专家们强调了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但是基于不同定位,“厚基础、宽口径”是财经类高校金融学专业应该坚持的方向。第二,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学更应该注重夯实理论基础,同时更加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三,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分类分流培养是各校普遍采用的措施,根据学生未来出国、考研和进入行业的不同需要,设置相应模块,使得学生培养更有针对性。第四,对于地方院校来说,体现地方特色,与实际部门结合,引入金融机构尽早介入人才培养过程是实现竞争优势、满足地方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的有效尝试。

专家们一致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所有专业建设的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老师,因此学院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需要为教师的成长和提升提供各种条件;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学校需要为各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和空间平台。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专家们认为,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背景下,“立德树人”要求金融学专业更加注重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从知识、能力、态度、思维等角度加强训练,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课程设置中,过多课程设置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专业类课程需要一定程度上整合,增加信息素养、写作能力、量化分析、金融伦理等课程的设置是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

关于教学资源建设,大部分学校利用“互联网+”实现课程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如核心课程通过MOOC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对于实践性很强课程,基于学校实践师资的限制,部分学校尝试与实务部门共建课程,包括课程的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设计以及外聘师资等,全程有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做到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的结合。

实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专家们介绍了各自学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实践平台建设,积极与各类金融机构联系,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二是实践载体建设,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三是架设合作桥梁,聘请各类金融专家进校园,为学生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四是鼓励学生参加有影响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会议聚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背景下金融学“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实践教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很多共识。金融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金融学品牌专业建设的更大突破。

(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