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南财要闻 > 正文
陈章龙书记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专访

 

                                                                          党委宣传部供图

2012年11月2日,校党委书记陈章龙在仙林校区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郑飞等的专访,就学校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2013年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府版以《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为题发表了专访文章,全文约2000余字(详见附录,原文链接)。

 (党委宣传部)

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财经大学

——访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陈章龙

(原载2013年0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郑飞 吴楠

【核心提示】作为地方财经类高校,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角度,我们理应为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围绕国际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拓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体系化进程,使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南京财经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创办的南京粮食学校,1981年,其升格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是全国培养经济管理和粮食科学专业人才的3所高等学府之一。

面对综合性大学转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的激烈竞争态势,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为此,本报记者走进南京财经大学,专访了该校党委书记陈章龙教授。

自谦、自信、务实、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南财坚守怎样的办学理念?

陈章龙:南财自创办以来就秉承求真务实的传统,力求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20世纪90年代末,南财将一系列办学理念浓缩为自谦、自信、务实、超越8个字。所谓自谦,就是坚持审时度势、准确定位、认清自我,在国际与国内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在社会多重博弈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谓自信,就是坚持确立真诚可信的人格、崇高远大的理想、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坚持信仰、坚定信念、严谨为学、诚信为人。所谓务实,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谓超越,就是坚持在务实基础上创新发展,具有宽容、包容的气度,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和开创未来的拓展意识,在正视自我、相信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选择非均衡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报》: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南财如何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陈章龙: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必须注重质量和特色,要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和政策导向等引领学校各归其位,实现特色发展。

学校还将全面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依托现有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发挥其拉动、影响和辐射效应,努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体系,使学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形成并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

我们要做特做优粮食学科。作为一所以培养粮食行业人才而成长起来的高校,南财坚持发挥传统学科的内在优势,持续不断地为粮食行业提供人才、智力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对传统优势学科的传承、改造与提升,基本形成了一批在行业内有突出地位、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支撑平台。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一项必要选择,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的策略方针,多“为”优势,多“为”重点,在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和政策导向等措施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不能所有的树都长得一样高,必须要有参天大树,经济管理类学科和粮食学科就是我们的参天大树。

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南财如何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陈章龙:在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科和粮食学科建设的同时,学校还积极推进它们与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让其他学科围绕经济管理类主干学科进行相应的交叉渗透,是希望能在具体方向上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体系搭建更加坚实的支撑平台。让经济管理类学科和其他学科介入粮食领域,是希望多学科能够为粮食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理论支撑和应用空间,形成大粮食学科和学科群上的综合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学校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

陈章龙:学校正努力实现从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变,从单一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指标性因素、运筹性因素和渗透性因素3个方面。指标性因素是指发展的外部标识量度,如师资状况、科研成果和学科建设水平等。运筹性因素多指学校和院系的管理,学校的管理主要是提供服务,包括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院系的管理主要是具体实施,通过把握教学科研规律来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渗透性因素是指学校的内在品质,包括学科和专业的品牌、师生员工的品性、管理的品位、校园风貌的品质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大学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认可的一种精神追求,是推进学校发展的无形动力,是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我们要在内涵建设中坚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研的支撑作用、管理的服务作用和文化的导向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意味着整体性和结构性的转型,要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内涵发生相应改变。作为地方财经类高校,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角度,我们理应为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围绕国际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拓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体系化进程,使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